English

面对重复可以说不

1998-06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透露,我国每年约有五千余种图书均系重复出版。比如四大古典名著,就有几十种版本;外国文学名著,也是多家出版社争着上,说是重译,实是“凑译”,甚至抄袭。司汤达若地下有知,不知是感到高兴还是无奈,他的《红与黑》,一下子就冒出十七八种中文“译本”。

作为读者,对于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容易对付,那就是选择拒绝——不买。事实也如此,一般的读者,如果不是为了研究、比较,买过一种书何必再重复买同一书的另一版本或译本呢?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比较难办了。曾几何时,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散文随笔,忽然也“热”了起来,于是各种专集、选本,一哄而上,铺天盖地。有人作过统计,当代某名家一共只写了七十多篇散文(其中有的确是名篇佳作),却搭积木似的出了二十多本“新集”,用自选、精选、荟萃、大系种种名目,使购书人坠入迷阵。现在此风不但没刹住,还有愈演愈烈之势,似已成为一些作者和出版社的出书捷径,亦生财“快门”。

面对这类书,你不好一律拒绝,因为每一本书也都有一部分新的东西,但又有一部分重复的作品,买下怕重复,不买又可惜,真为难。比如,我颇喜欢读李辉写的有关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专访或记实文章,于是就买了一本他的《人生扫描》,最近在书市上又见到他的《风雨中的雕像》、《秋白茫茫》、《沧桑看云》……这几本不同书名的书,篇目互相交叉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该买哪一本好呢?

再说董桥。自从《读书》杂志上发表柳苏先生那篇《你一定要看董桥》后,我真的就开始看了,且越看越爱看,于是陆续买了他的《跟中国的梦赛跑》、《乡愁的理念》、《这一代的事》。后来有人综而合之,出了本《董桥文录》,又出了本《董桥散文》,明知重复,在“求全”心理支配下又买来了。嗬,最近又分而解之,又见他的《黄昏书城即事》、《静观的固执》,莫非天下出书之事,也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么?

重复出书,当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因,我看可能主要还在于出版社。一些当红的作者、名家,他们的书有人看,是卖点,能赚钱,于是就不惜下功夫“炒作”。像钱钟书先生这样自律极严的学者,从不轻易拿出自己的著作出版,但看来也很难顶住这股“炒”风。他在大著《管锥篇》、《谈艺录》之外,还有几种为张中行先生所说的“钱著小书”,即《旧文四篇》、《写在人生边上》、《七缀集》、《石语》等,爱读钱著的读者,我想一定是见一本买一本的。现在好了,前面提到的几种书,被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本《钱钟书散文》一下子“吞并”了(当然,其中还收有32篇未发表或未辑集的作品)。近日在书市上还见到一本甘肃人民版《钱钟书作品集》,除收散文外,连长篇小说《围城》也“入围”了。

这里举的三家,分属老、中、青,可见重复出书的现象是很普遍的。

此外还有一种情况,貌似重复,又不完全重复,有人称之为“仿书”。比如一本叫《中国可以说不》的书打响后,就接二连三来了《中国何以说不》、《中国不仅仅说不》……;有一本《老照片》受人欢迎,接着就跟着来了一排的“老相册”、“老相簿”、“百年老照片”……。创造力贫乏而又急于想赚钱,于是“仿家”辈出,你依葫芦画瓢,我照瓢画葫芦,自然都能得到一些小利。

(福建省出版中心尤廉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